您当前的位置: 食盐 >> 食盐市场 >> 初中溶解度练习2

初中溶解度练习2

1.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,将g60℃的KNO3饱和溶液分别进行如下操作后,,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,变化结果完全正确的是()

2.欲使任何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,下列措施肯定不可行的是(   )

A.改变温度B.蒸发溶剂C.加入溶质D.倒出溶液

3.能证明硝酸钾在20℃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是(   )

A.取少量该溶液,升温后没有硝酸钾晶体析出

B.温度不变,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,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

C.温度不变,向该溶液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,溶质质量分数不变

D.取少量该溶液,降温到10℃,有硝酸钾晶体析出

4.现有一接近饱和的溶液,下列方法中一定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的是(   )

①蒸发溶剂,②增加溶质,③降低温度,④加热升温

A.只有①②B.只有②③C.①②③D.①②④

5.将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,不可行的方法是(   )

A.加入CaOB.加入Ca(OH)2

C.升高温度D.加入CaCO3

6.欲使任意一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,一定可行的方法是(   )

A.降低温度B.升高温度

C.倒出一些溶液D.再加入该溶质

7.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,宜采取的方法是(   )

A.蒸发溶剂的方法B.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

C.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D.升高温度的方法

8.一杯20℃时的KNO3溶液,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是(   )

A.蒸发10g水,有硝酸钾晶体析出

B.降低到10℃时,有硝酸钾晶体析出

C.加入10g硝酸钾晶体,仍有硝酸钾晶体

D.在该温度下,加入少许硝酸钾晶体,晶体质量不减少

9.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(   )

A.烧开水时,沸腾前有气泡逸出

B.阳光充足时,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

C.启开啤酒瓶盖,有大量泡沫溢出

D.夏季黄昏时,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

10.许多科学知识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,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(   )

A.饱和溶液和浓溶液属于包含关系

B.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

C.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

D.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

11.20℃时,KCl的溶解度是34g,其含义是(   )

A.20℃时,KCl溶液中含有34gKCl

B.20℃时,gKCl溶液中的溶质为34g

C.20℃时,g水中溶解34gKCl恰好形成饱和溶液

D.20℃时,g饱和KCl溶液中含有34gKCl

12.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。下列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(   )

A.温度升高,气体溶解度增大

B.温度降低,气体溶解度减小

C.压强增大,气体溶解度减小

D.压强减小,气体溶解度减小

13.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(   )

A.溶质的种类B.溶剂的种类

C.温度D.溶质、溶剂的质量

14.如图是甲、乙两种固体物质(不含结晶水)的溶解度曲线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  )

A.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

B.a1℃时,甲、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a2℃时,均有固体析出

C.a2℃时,M点对应的甲溶液不饱和

D.a2℃时,乙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%

15.某温度下,在g质量分数为20%的KNO3不饱和溶液甲中加入10gKNO3固体,恰好得到饱和溶液乙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  )

A.该温度下,KNO3的溶解度为30g

B.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0%

C.降低温度,可以使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

D.升高温度,甲、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增大

16.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(   )

A.0℃时,NaCl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为37:

B.t℃时,NaCl和KNO3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

C.30℃时,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,可采用降温或添加溶质的方法

D.将恒温下的饱和NaCl溶液敞口放置几天,有晶体析出,说明NaCl的溶解度降低

17.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  )

A.N点对应的Mg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

B.M点对应的MgSO4溶液是不饱和溶液

C.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

D.40℃时,MgSO4的溶解度为41g

18.如图为KNO3的溶解度曲线,a、b在溶解度曲线上。

(1)a点对应的溶液是 溶液。(填“饱和”或者“不饱和”)。

(2)a点对应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  。(只列计算式)

(3)将a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70℃,其质量分数 。(填写“变大”、“变小”或“不变”)

(4)欲使KNO3溶液的状态从b点转化为c点,可采取的措施是 。

19.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:

(1)t1℃时,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。

(2)t1℃时,将50g硝酸钾加入到50g水中,充分溶解后,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。

(3)t2℃时,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,提纯氯化钾的方法是 。

(4)将t3℃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各g分别蒸发10g水,然后降温至t2℃过滤,得到溶液a和溶液b。对于溶液a和溶液b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

A.都是饱和溶液

B.溶液质量a<b

C.溶质质量a=b

D.溶剂质量a<b

E.溶质的质量分数a=b

20.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见图1,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见表。

请回答下列问题:

(1)观察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,判断物质乙是指 (填写化学式)。

(2)60℃时,饱和KNO3溶液中混有少量KCl,应采用 的方法提纯KNO3(填写“蒸发溶剂”或“冷却结晶”)。

(3)60℃时,分别将等质量的KNO3和KCl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至t℃,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:KNO3KCl(填写“>”“=”或“<”)。

(4)如图2所示,20℃时,将一定质量的KNO3固体放入盛水的试管中,发现有少量固体未溶解,向烧杯的水中加入某物质后,试管内固体能完全溶解。则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(填写字母标号)。

①冰块②生石灰固体③硝酸铵固体④干冰⑤浓硫酸⑥氢氧化钠固体

A.①③④

B.②⑤⑥

C.①③⑤

D.②④⑥

(5)60℃时,将45gKCl固体溶解于g水中,降温至20℃,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。

1.

D

A、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可知,升温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,溶质质量、溶液质量、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不变,故错误;

B、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可知,降温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小,硝酸钾会结晶析出,溶质质量、溶液质量、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,故错误;

C、加入KNO3固体后,不会继续溶解,溶质质量、溶液质量、溶质的质量分数、溶解度都不变,故错误;

D、恒温蒸发部分水,硝酸钾会结晶析出,溶质质量、溶液质量都变小,溶质的质量分数、解度都不变,故正确。

故选D。

2.

D

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:改变温度,蒸发溶剂,加溶质。

A改变温度可以B蒸发溶剂可以C加入溶质可以D倒出溶液,溶剂溶质都没变,溶液性质不变,不可以;综上,故答案为:D。

3.

C

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、一定量的溶剂里,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.

A、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,升温后溶解度增大,取少量该溶液,升温后没有硝酸钾晶体析出,不能证明硝酸钾在20℃时已达到饱和状态,故选项错误。

B、温度不变,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,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,不能证明硝酸钾在20℃时已达到饱和状态,故选项错误。

C、温度不变,向该溶液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,溶质质量分数不变,说明加入的硝酸钾没有继续溶解,说明硝酸钾在20℃时已达到饱和状态,故选项正确.

D、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,接近饱和的溶液降低温度也可能有晶体析出,不能证明硝酸钾在20℃时已达到饱和状态,故选项错误。故选:C。

4.

A

解;①蒸发溶剂,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成为饱和溶液。

②增加溶质,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成为饱和溶液。

③降低温度,不一定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,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,降低温度后,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,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。

④加热升温,不一定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,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,升高温度后,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,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。

故只有①②。故选:A。

5.

D

A、加入CaO,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,增加溶质,同时减少溶剂,故可行;

B、加入氢氧化钙,增加溶质,可行。

C、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,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,可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,可行。

D、碳酸钙不溶于水,不能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,不可行。故选:D。

6.

D

A、降低温度,不一定能使一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,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,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,故选项错误。

B、升高温度,不一定能使一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,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,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,故选项错误。

C、溶液具有均一性,倒出一些溶液,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,故选项错误。

D、再加入该溶质,能使任意一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,故选项正确。故选:D。

7.

A

A、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,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,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,故选项正确。

B、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,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,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,而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,故选项错误。

C、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,不能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,故选项错误。

D、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,升高温度,不能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,故选项错误。故选:A。

8.

D

A、蒸发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,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,也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,不能说明是20℃时的饱和溶液,故选项错误。

B、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,接近饱和的溶液降低温度也可能有晶体析出,不能说明是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,故选项错误。

C、加入10g硝酸钾晶体,仍有硝酸钾晶体,可能溶解了一部分硝酸钾,原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,故选项错误。

D、在该温度下,加入少许硝酸钾晶体,硝酸钾晶体不再减少,说明加入的硝酸钾没有溶解,说明原溶液为20℃时的饱和溶液,故选项正确。

故选:D。

9.

C

A、烧开水时,沸腾前水中有气泡产生,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,原本水中溶有的气体的溶解度减小,因此有气泡产生,故不符合题意。

B、阳光充足时,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,温度温度升高,气体的溶解度变小,故不符合题意。

C、打开啤酒瓶盖,瓶内气压变小,会有大量气泡逸出,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,故符合题意。

D、夏季黄昏时,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,是因为温度升高,氧气在水的溶解度减小而导致的,故不符合题意。

故选:C。

10.

D

A、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,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,也可能是稀溶液,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,故选项说法错误;

B、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,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,也可能是稀溶液,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,故选项说法错误;

C、在一定温度下、一定量的溶剂里,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,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,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,故选项说法错误;

D、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,不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,也可能是稀溶液,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之间是交叉关系,故选项说法正确。

故选:D。

11.

C

A、20℃时,KCl的溶解度是34g是指在该温度下,g溶剂中最多溶解34gKCl,故A错;

B、20℃时,gKCl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为34g,故B错;

C、20℃时,g水中溶解34gKCl恰好形成饱和溶液,故C正确;

D、缺少温度的限制,故D错。

故选:C。

12.

D

A、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,错误;

B、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,错误;

C、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,错误;

D、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,正确;

故选:D。

13.

D

溶质的种类、溶剂的种类和温度都影响物质的溶解度,与溶质和溶剂的量没有关系,观察选项,

故选:D。

14.

C

A、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,需要指明温度,故A错误;

B、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,所以a1℃时,甲、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a2℃时,乙物质有固体析出,甲物质没有共同析出,故B错误;

C、a2℃时,M点在甲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,所以M点对应的甲溶液不饱和,故C正确;

D、a2℃时,乙物质的溶解度是20g,所以乙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:

故D错误。

故选:C。

15.

C

某温度下,在g质量分数为20%的KNO3不饱和溶液甲中加入10gKNO3固体,恰好得到饱和溶液乙,即g×20%+10g=30g硝酸钾,溶于水,形成g+10g=g溶液,即某温度下,30g硝酸钾溶于g﹣30g=80g水,形成g饱和溶液。

A、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,某固体溶质在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某温度下,30g硝酸钾溶于80g水,形成g饱和溶液,则该温度下,KNO3的溶解度大于30g,故选项说法错误。

B、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

故选项说法错误。

C、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,降低温度,可以使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,故选项说法正确。

D、升高温度,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,但甲、乙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,甲、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不变,故选项说法错误。

故选:C。

16.

D

A、据图可以看出,在0℃时,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7g,所以NaCl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为37:,正确;

B、由溶解度曲线可知,t℃时,NaCl和KNO3两条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,所以此温度时溶解度相同,NaCl和KNO3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,正确;

C、由溶解度曲线可知,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圣盖而增大,30℃时,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,可采用降温或添加溶质的方法,正确;

D、将恒温下的饱和NaCl溶液敞口放置几天,有晶体析出,是由于溶解减少析出晶体,不能说明NaCl的溶解度降低,错误。

故选:D。

17.

A

A、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,N点对应的Mg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,故A正确;

B、M点在溶解度曲线上,对应的MgSO4溶液是饱和溶液,故B错误;

C、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,0℃﹣70℃,溶解度逐渐增大,大于70℃,溶解度逐渐减小,故C错误;

D、40℃时,MgSO4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1%,所以溶解度应该是大于41g,大约是69.5g,故D错误。

故选:A。

(3)将a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70℃,其质量分数不变,因为硝酸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,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;故答案为:不变;

(4)欲使KNO3溶液的状态从b点转化为c点,可采取的措施是:加溶剂;故答案为:加溶剂;

19.

(1)25g;

(2)20%;

(3)蒸发结晶;

(4)ABDE。

(1)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,t1℃时,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;

(2)t1℃时,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,将50g硝酸钾加入到50g水中,充分溶解后,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

(3)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,所以t2℃时,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,提纯氯化钾的方法是蒸发结晶;

(4)硝酸钾、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,t2℃时,硝酸钾、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,将t3℃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各g分别蒸发10g水,然后降温至t2℃过滤,得到溶液a和溶液b。对于溶液a和溶液b,所以

A、都是饱和溶液,故正确;

B、t3℃时,氯化钾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,蒸发10g水,氯化钾析出的晶体少,此时氯化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大于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,虽然降低相同的温度,但氯化钾溶解度减小的幅度小于硝酸钾,所以硝酸钾析出晶体质量较大,所以溶液质量a<b,故正确;

C、t3℃时,氯化钾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,蒸发10g水,氯化钾析出的晶体少,溶质质量不相等,故错误;

D、t3℃时,氯化钾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,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各g,b溶液中的溶剂多,蒸发10g,水,还是b中的溶剂多,所以溶剂质量a<b,故正确;

E、a、b都是t2℃时的饱和溶液,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a=b,故正确。

故选:ABDE。

20.

(1)KCl;

(2)冷却结晶;

(3)>;

(4)B;

(5)11g。

(1)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可知,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,所以可以判断物质乙是指KCl;

(2)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,所以60℃时,饱和KNO3溶液中混有少量KCl,应采用冷却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;

(3)60℃时,分别将等质量的KNO3和KCl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至t℃,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,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:KNO3>KCl;

(4)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,如图2所示,20℃时,将一定质量的KNO3固体放入盛水的试管中,发现有少量固体未溶解,向烧杯的水中加入某物质后,试管内固体能完全溶解,说明溶液温度升高,冰块使溶液温度降低,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,干冰升华吸热有致冷作用,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,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,溶液温度升高,所以加入的物质可以是生石灰固体、浓硫酸、氢氧化钠固体,故选:B;

(5)60℃时,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5.5g,将45gKCl固体溶解于g水中,全部溶解,降温至20℃,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g,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是45g﹣34g=11g。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zhengzaixingdong.com/dnjg/dnjg/17184.html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